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魅力麻城 > 文化麻城 > 民俗风情 > 正文

古代英才豪杰

2012-09-26 10:41来源:
浏览次数:
浏览字号

凭胆略治理政务,凭德行感动世人,凭学识著作文章,立功、立德、立言,他们用自己的名字照亮了历史,也让麻城这座古城熠熠生辉。 

1、唐代名贤、洪州都督、户部侍郎、“初唐四杰”之王勃的伯乐:阎伯玙。阎伯玙,唐代进士,上元时官洪州都督,开元时谪华州郑县尉,天宝中迁吏部郎中,出为袁州刺史,历抚州。徵拜户部侍郎,未至卒。阎伯玙为官清廉勤勉,尽施善政,体恤民情,任袁州(今宜春)刺史其间治理有方,曾经逃亡的百姓竞相返乡,周边的百姓也蜂拥而至,安居乐业。后改任抚州刺史,百姓竟都纷纷追随其后,传为美谈。阎伯玙喜好文学,上元二年(675年)重九之日,时任洪州都督的阎伯玙重修滕王阁后大宴宾客,才子王勃应邀欣然赴会,写下成名作《滕王阁序》。面对初出茅庐的青年才俊,阎伯玙丝毫没有妒才压才,却表现出由衷的识才、爱才、亲才、护才。当王勃将文章呈上,他不吝美言,击节叫好:“此子落笔若有神助,真乃天才,此文可永传千古!”阎公还“令左右,从上而下,遍示诸儒”。宴会散后,阎伯玙又“独留勃饮”,“乃赐五百缣及黄白酒器,共值千金”。后来,《滕王阁序》在中国文学史上饮誉千古。诗人林澍蕃曾撰诗赞曰:“广宴时无阎伯玙,子安词赋空萧索。”

附:《唐语林》载阎伯玙为官事迹 

阎伯玙,袁州刺史。时征役繁重,袁州特为残破,伯玙专以惠化招抚,逃亡皆复。邻境慕德,襁负而来。数年之间,渔商阗凑,州境大理。及改抚州,百姓相率而随之,伯玙未行,或已有先发。伯玙于所在江津见航,问之。皆云:“从袁州来,随使君往抚州。”前后相继,吏不能止,其见爱如此。到职一年,抚州复治。代宗闻之,徵拜户部侍郎,未至,卒。 

2、明代麻城四大望族之周氏豪杰。明代麻城周氏家族共有16名进士,43名举人。

(1)周思敬。周思敬,字子礼,号友山,隆庆二年(1568年)进士,累官至户部待郎。周思敬与寓居在麻城的李贽交往密切,是李贽的挚友,为李贽寓居麻城提供了极大的支持。 

(2)海瑞敬重的清官:周思久。周思久,字柳塘。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进士,任琼州(今海南岛)太守。抗志希古,品诣卓荦,其治行见称于海瑞。工诗,善书法。琼州与京都相隔万里,文化经济十分落后,加之政治腐败,造成官府与百姓严重对立。周思久到任后,处理政务不只是审察现有的卷宗,而且特别注重深入民间,体察民情,“直探斯民心心相感之妙”,然后,根据实情条分缕析地办案,与此同时,他又用传统仁学整顿吏治,兴校教化,劝民归善。就任不到半年“百利随之兴,百弊随之革”,“穷谷深山莫不翕然有去恶惟公是从之心,莫不忻然以前无有也”,“二百年来民情今日始泄,二百年来民心今日始安。”(海瑞语)。嘉靖三十二年秋,藩司举荐周思久进京觐见皇帝,周太守要暂离琼州,老百姓都有赤子离慈母的依依惜别之情。海瑞知道这些事情后立即作了《赠周柳塘入觐见序》一文,记述周思久在琼州的卓著政绩。海瑞还作有《复琼州太守周柳塘书》。 

3、明代麻城四大望族之梅氏豪杰。梅氏家族英才辈出,万历十一年(1583年),梅国桢与二弟梅国楼、妹夫陈楚产齐中同榜进士。

(1)梅国桢。梅国桢(1542-1605)字克生,万历十一年(1583年)进士。任固安知县,迁任御史。万历二十年(1584年),宁夏降将哮拜父子反叛,梅国桢被任为监军御史,随魏学曾前往讨伐。官兵一再失利,他荐举李如松为提督,率领辽东、宣府、大同及山西各路援兵前往。官兵久战不胜,梅国桢督将士奋力征讨,并用离间计,使哮拜军内乱,官兵乘机进袭,哮拜自缢死,其子降。梅国桢被提升为太仆少卿,次年任右趼佥都御史,巡抚大同。后又调任兵部右侍郎,总督宣(宣府)、大(大同)、山西军务。去世后诏赠为都察院都御史,正二品。 

(2)梅国楼。梅国楼,梅国桢二弟,字公岑,号琼宇。万历十一年(1583年)与兄国桢中同榜进士,选庶吉士、工部给事中,自谓“迁楚后裔”。 

(3)“司马世家”、“楚中豪杰”、“文武全才”:梅之焕。梅之焕,字彬父。梅国桢侄。少孤,勤奋好学,十四岁为诸生。曾骑马突入御吏行部阅兵之校场,御史怒,命他与材官(军中供差役的武职)角射,他发箭九发九中。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中乡举。次年中进土,选为庶吉士。任吏部给事中。太监李浚拷诬商人,他上书揭发,并建议神宗“责实事、重纪纲、惜人才”。当时朝中大臣大都结朋党,他不攀附权势,以廉孤自胜。任广东副使时,曾捕杀戕害烈女的豪民;平定掠潮州、杀守吏的“海寇”袁八老。天启元年(1621年),以通政参议,迁常少卿,升为右佥都御史。后遭魏忠贤党诬陷,被削职、遣戍。思宗即位后,复官,奉命巡抚甘肃。曾多次击退进犯的蒙古贵族。后京都戒严,命他率兵入卫。因河西有边警,未能成行,待他打退进犯者并平定王进才哗变后到达京师时,已误期,乃被革职。后思宗追念他巡抚甘肃之功,于崇祯十三年(1640年)复其原官。辑有《史记神驹》。 

4、明代麻城四大望族之李氏豪杰。

(1)李文祥。李文祥,字天瑞。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进士。孝宗即位后,他疏劾内侍专权,法司徇私;主张博选大臣,推心委任;建议求直言,起用王恕、王玹等干员。由此触逆宦官及当时掌权的万安、刘吉、尹直等人,被谪为陕西咸宁丞。弘治二年(1489年),召为兵部主事;上任未逾月,因事被逮捕下狱。获释后为贵州兴隆经历。都御史邓延瓒镇压苗民起义时,曾向他请教兵事,赏识其才,欲荐为监司,未获允准。后归籍,逾经河南商城时陷冰窟而死,年仅三十。 

(2)刚直不阿、敢于直言的清官:李长庚。李长庚,字酉卿。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进士。授户部主事、历江西左、右布政使、山东巡抚、改右副都御史、顺天府尹、吏部尚书等。其人“不植党援”,臣心如水,刚直不阿,敢于直言。李长庚系梅国桢婿,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鹏嫡祖。 

(3)清代著名教育家、学者,岳麓书院院长,台湾知县:李中素。李中素,字子鹄。工诗、书、画,有“三绝”之誉。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任岳麓书院山长(院长),任职期间书院获得康熙嘉奖,获御书“学达性天”匾,还得到《十三经》和《二十一史》等16种书籍,巩固了岳麓书院在当时的地位。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任台湾知县,管辖约今台湾南部之嘉义县、嘉义市、台南县、市全境及高雄县部分区域。该区域面积约为4500平方公里,也是清治时期台湾岛之汉人集中地所在。李中素善听断,遇冤狱必竭力申救,在其手中没有冤案。李中素死于任上,常为台湾百姓所思。 

5、明代麻城四大望族之刘氏豪杰。

(1)明代重臣、医学家:刘天和。字养和,号松石。正德三年(1508年)进士,任南京礼部主事。因不肯趋附宦官刘瑾,被调往陕西。嘉靖初年,曾任山西提学副使、南京太常少卿。后奉命以右佥都御出督甘肃,主管屯田事务。调任陕西后,镇压了湖店及汉中的反抗斗争。升右副都御史,奉命总理河道,上书请免黄河两岸的役钱;并募民夫二万,疏导汴河。加工部右侍郎。嘉靖十五年(1630年),改任兵部左侍郎,总制三边军务。仿造前总督秦紘设计的独轮战车,自行设计随车小帐苞,修筑边墙壕堑,改进边境防务。进授右都御史,负责指挥抗击蒙古贵族吉囊的侵犯,在铁柱泉大败吉囊。以功加太子太保。召为兵郎尚书,提督团营。后告老归里,研究医药,辑有《保寿堂经验方》四卷,共25门,140余首方剂,此书现有明刻本,题《松篁冈刘氏保寿堂经验方》,李时珍《本草纲目》也多引用。 

(2)明代著名收藏家刘承禧。刘承禧(?~1662年),字延伯,出身于麻城官宦世家,其曾祖父刘天和、祖父刘粲、父亲刘守有都是朝中重臣。刘承禧于万历八年(1580年)中武进士,世袭锦衣卫指挥,与明嘉靖朝著名内阁首辅徐阶的曾孙女结婚。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其父被罢官,他受牵连,亦去职。刘承禧对官场心灰意冷,流连于古玩书画,醉心于秘籍古器,特别嗜好图书收藏,逐渐在收藏界声名大震。一次,刘承禧从岳父、著名文士徐文贞(即徐阶之孙)家中拜读《金瓶梅》的手稿后,爱不释手,就将《金瓶梅》手稿全文抄录一份,校对无误后带回麻城。刘承禧性格豁达豪爽,喜交文友,乐意向人借阅《金瓶梅》,《金瓶梅》的影响开始越来越大。他将《金瓶梅》抄本借给公安派领袖袁宏道阅后,袁宏道的弟弟袁中道也抄录一本。很快,大文学家沈德符、冯梦龙相继获知刘承禧有《金瓶梅》。为让更多的人能读到这部奇书,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刘承禧亲携抄录的《金瓶梅》全本来到苏州,以惊人胆量将《金瓶梅》刻印成书,这便是《金瓶梅》的首刻本,也是最珍贵的刻本(庚戌本)。刘承禧收藏了许多元曲原稿. 

《元曲选》中的许多曲目,都来源于刘承禧的藏本。元代最重要的研究资料《元曲选》的编者藏晋叔在序言中称:“顷过黄,从刘延伯借得二百五十种,云录之御戏监,与今坊本不同,因为校订。”另外,刘承禧还收藏了最珍贵的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刘承禧在题跋中骄傲地宣称:“天下书法第一,臣家书法第一,诚稀世之宝也!麻城刘承禧永存珍秘。” 

(3)明代竟陵派著名代表作家:刘侗。刘侗(约1593-约1636),字同人,号格庵。崇祯六年(1633年)顺天乡试举人,崇祯七年(1634年)进士。后外放南直隶吴县知县,赴任途中逝于扬州,年四十四。刘侗著作有《龙井崖传》、《雉草》、《名物考》。与于奕正合著《帝京景物略》,主要记述北京地区的山川园林、庵庙寺观、桥台泉潭、岁时风俗。于奕正收集材料,刘侗撰写文字。他们还合撰《南京景物略》,书未完成,残稿今亦不传。 

附:《帝京景物略》艺术价值 

主要记述北京地区的山川园林、庵庙寺观、桥台泉潭、岁时风俗。作者写作态度认真,“景一未详,裹粮宿舂;事一未详,发箧细括”,故记述的北京风物有较高的资料价值。此书还具有相当突出的艺术特色。《帝京景物略》为了使表现对象具有鲜明性和准确性,在描写的次序、详略、位置上颇费斟酌,可见作者的独到匠心。《帝京景物略》在语言上体现了竟陵派散文的特点,遣词造句,往往打破常观,改变通常句式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6、明代“彭氏三杰”。彭好古,号熙阳;彭信古,号龙阳;彭尊古,号旦阳,人称“三阳”。兄弟三人有文有武,好古、尊古以文取胜,信古则有武功。万历十一年(1583年),彭信古考取武进士,起初任道州守御,迁琼州游击,升官朝鲜参戍,敕协大将军刘綎平平倭有功。朝鲜用兵,信古率步兵用大棒击毙敌渠魁,众军进逼贼濠,毁其棚。接着因炮裂失利,充为事官。后叙功,赐世荫黄州卫指挥同知。万历十四年(1586年),彭好古、彭信古同登文进士榜。彭好古历任知县、御史、佥事,刚直不挠,风格类古人。彭尊古历任教授、光禄少卿,性耿介,厉名节。

7、明代“最称职之巡抚”:邹来学。邹来学(1402-1456),字时敏。明宣德八年(1433年)举进士,授户部主事,升员外郎。从靖远伯王骥征麓川,以功升郎中,再迁通政司右参议,督永平山海粮储。正统十四年(1449年),边区进犯京师,邹来学升右佥都御史提督永平、山海军务及巡视畿甸、东北诸关隘。邹来学能以权制莅事,被称为“最称职之巡抚”。景泰四年(1453年),升左副都御史,奉命兼制居庸、倒马、白羊、龙泉等关。六年正月改抚应天。景泰七年(1456年)七月二十九日卒于官,年五十五。

8、“董五言”:董朴。董朴,字汝淳,成化进士,授行人,后知重庆府,历参政。所至称“廉直”。薄田蔽庐以终老。为诗类陶韦,时称“董五言”。

附:《先进遗风》载董朴发愤读书事迹 

董大参公朴,公大父曰应轸,解元,官佥宪丈夫,子七,蝉联科弟,有并时为南北御史者,独公父未仕。公少鲁,攻苦诵读,日不能识数行。邻父见而怜之,谓其父曰:“郎君不慧,读书非其质也,奈何苦之,曷不令牧耶?”公闻之愤,丐工画一“牧子牧牛”置座右,益奋励坚苦力学,比长而发慧,卒成进士,以文学显,累官大参。 

9、明代清官、谏官:周弘禴。周弘禴,字元孚,万历二年(1662年)进士。任主簿,后降无为州同知,又转任顺天通判。十三年春,上书指责宦官张学颜、张鲸、李植及张诚等,触怒神宗,被贬为代州判官。后神宗不理朝政,他又上书劝谏并请早立皇储。十八年冬,升任监察御史,巡视宁夏军务。上书揭发巡抚佥都御史梁问孟、巡茶御吏钟化民等假公济私;粱、钟二人分别被革职、调外。又请用石头修筑河东的秦、汉二坝,疏通渠道北达鸳鸯诸湖。还朝后,荐举哮承思、士文秀等。后因哮承恩等反叛,被贬为澄海典史。后辞职归籍,卒于家。熹宗即位,因他曾建议立储,赠太仆少卿。著有《代州志》二卷。

10、明代著名目录学者:周弘祖。周弘祖,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进士,任吉安推官,征授御史;出任督管屯田、马政事务,穆宗即位后,下令购珍宝异玩,他极力苦谏。迁福建提学副使,后为高拱所嫉,贬为安顺判官,迁广平推官。万历中,迁南京光禄卿,后因事免官。周弘祖藏书丰富,撰有《古今书刻》二卷,分上、下两编,为考求版本源流及图书存佚提供了方便。

11、明代“天台三耿”:耿定向、耿定理、耿定力。耿定向与弟定理、定力合称“天台三耿”。耿定向(1524-1596)字在伦,麻城(现属红安)人。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进士。擢御史,出按甘肃,举劾无所私。万历中,累官户部尚书,立朝有时望。告归,居天台山,与弟耿定理、耿定力建天台书院,讲学以终。著有《天台文集》二十卷、《硕辅宝鉴要览》、《四库总目》等并行于世。黄安县(现红安县)系耿定向上奏朝廷设置。耿定理(1534-1577),字子庸,号楚倥。耿定理亦隐亦教,潜心讲学、读书、著述。耿定力(1541一?)字叔台,又字子健。隆庆五年(1571年)进士。任工部主事,不久出为成都知府。提出采木收木法,减免官吏勒索。万历年间,官至右佥都御史,督操江,管理江防事。曾多次上书揭露税收官吏残酷横暴、贪赃枉法等弊端,并申述宦官干预政事的危害,累官至南京兵部侍郎。卒赠尚书。

12、明代著名女诗人:毛钰龙。毛钰龙,云南按察司佥事毛凤韶之女,兵部尚书刘天和孙媳。好读书,工诗,信奉佛教,居住一小楼足不出户六十余年。世人称“文贞夫人”。中国佛教《善女人传》收有其名录事迹。刊印有《毛文贞诗集》,袁宗道、梅国桢作序。袁宗道赞曰:“毛贞妇事令人鼻酸津涌,读其诗,艳丽秀奇,读来意爽神畅!”

13、明代著名学者:熊吉。熊吉,字子敬。明嘉靖初年岁贡,任南陵训导,改璧山教谕,未赴任,告假归故里,与毛凤起、刘承烈等在麻城讲学,著书立说。著《柏举文集》,著《春秋因是》被收入《四库全书》。

14、高风亮节的好官:鲁之裕。鲁之裕,生于清康熙四年(1665年),卒于清乾隆一年(1746年),字亮侪,号尘花轩主人,书斋又号趣陶园、语石山房等。其父鲁启昌于康熙年间出任云南永顺镇总兵,当时正值清廷与三藩会盟,鲁之裕七岁时,曾作为质子前往云南吴王府中。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鲁之裕中举,雍正五年(1728年)考取内阁中书,出宰河南,历知南阳等五县事。后特选江西赣州府知府,户部贵州司员外郎,升湖北安襄郧道、署按察使。乾隆四年(1739年)升任直隶清河道、署布政使。任职期间多有政绩,尤精水利,浚畿南河道七百余里。乾隆七年(1742年)鲁之裕偕家人到湖北江夏定居,颐养天年。主要著作有《式馨堂集》、《经史提纲》、《长芦盐法志》、《明诗钞》、《诗古文》、《书法彀》、《救荒一得》、《蜕窝集》等诗古文及纂辑经史源流诸书共二百余卷。诗别集《趣陶园集》见采于《皇朝经世文编》。鲁之裕曾在河南总督田文镜手下任职,田为人处事很严苛,属下都很畏惧他。一次,田文镜派鲁之裕去收缴中牟县李知县的官印,并代理中牟县知县。鲁之裕扮成普通百姓骑着驴子进入中牟县境,探察实情。当听到很多百姓说现在的县官很贤明,不忍其离去后,鲁之裕当即决定不接受知县的官印,斗胆推掉了中牟知县一职。鲁之裕离开中牟县城时,全县士绅百姓都烧香送他。清代著名作家袁枚《鲁亮侪逸事记》记述了鲁之裕事迹。

15、林则徐赏识的御史:袁铣。袁铣,字金溪。嘉庆十六年(1811年)与林则徐同科进士,嘉庆十九年与林则徐同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江南道监察御史,礼科掌印给事中。袁铣“侃直端要,风骨峻整”,“遇事敢言,尤以天下大计为己任”。曾巡察通州漕务,稽查丰裕仓,拒收饶赠,革除陋规。道光元年(1821年),上书建议停止捐例并减去后宫各项糜费,裁撤热河例银及圆明园例银。嘉庆二十四年上奏《请剔除考试积弊疏》,陈述科场弊端,所论皆切中时弊。后辞官归里,主讲江汉书院,名学者出其门下者甚多。著有《四书义蕴》、《四书题解》等,林则徐任湖广总督曾作《四书题解序》。

16、敢和慈禧太后叫板的谏官、张之洞赏识的“江楚奇才”:吴兆泰。吴兆泰,清光绪二年(1876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补河南道监察御史。吴兆泰文才卓越。光绪乙亥年,吴兆泰参加乡试,湖广总督张之洞系宗师,当看到吴兆泰卷中“半江之孤月空悬,鹜音已杳;一世之雄风安在,铜雀全飞”时,连声赞叹:“英雄气概,江楚奇才!”任职期间,吴兆泰目睹了“庚子之变”后国势衰危的重大危机,先后多次上书,力谏倾全国之力兴办北洋水师。光绪十六年(1890年)浑河决口,畿甸遭受罕见洪灾,慈禧太后却发下庆贺六十大寿的懿旨,命李鸿章调拨海军军费3000万两白银重修颐和园,朝臣瞠目结舌却无人敢说“不”字,吴兆泰冒死奏请“节省颐和园工程”。慈禧勃然大怒,以光绪的名义发布谕旨,对吴兆泰进行严厉的申斥,指责吴兆泰“冒昧已极”,“著交部严加议处”。吴兆泰被投进刑部死囚大牢。张之洞联络十省总督上书力保,吴兆泰免于死罪,被革职遣归。1891年,吴兆泰又得张之洞之助主讲荆门龙泉书院。1895年,主讲湖北经心书院,1903年,复归荆门。1907年,任湖北学务公所议长。

17、晚清名士、医学家:余晋芳。余晋芳(1861-1938),字子青,晚号春晖老人。27岁中举,33岁取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改户部主事,分广东司行走,兼贵州司帮稿。1897年春,丁父忧回籍,主讲黄州河东书院。1902年擢贵州司主稿,兼银库值班、则例馆协修、北档房帮办。1906年放云南清理财政监理官兼云南造币厂总办、云南大清银行监督、云南矿务局会办。辛亥革命后任云南都督府咨议。1912年春入都清理积案,后返乡,习中医应诊。曾任麻城县中心小学校长,县劝学所长。l934年总纂《麻城县志》,以光绪八年《麻城县志》为本,前后分编。《前编》断限于1911年,《续编》起于武昌首义,讫于1934年。亲自审核校勘全稿,撰写例言、序言及疆域等编章。历时一年,成书16本、32卷,1935年秋出版。著有《春晖堂文略》、《筛吟馆诗存》、《医学初阶》等。

18、敦煌藏经洞的发现者:王圆箓。王圆箓(又作圆禄)大约出生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死于民国二十年(1931年)。清光绪初,王圆箓入肃州巡防营为兵勇。退伍之后,在当地出家受戒为道土,道号“法真”。因为习惯了流浪生活,离开酒泉,向西云游,大约在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来到敦煌莫高窟。看到神圣宝窟无人管护,破坏严重,一片残破,一种强烈的使命感,促使他自觉自愿担当起了“守护神”的重任。他四处奔波,苦口劝募,省吃俭用,集攒钱财,用于清理洞窟中的积沙,仅第16窟淤沙的清理就花费了近两年时间。在长期的努力中,王圆箓在敦煌、莫高窟逐步建立起较高的地位。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初夏,他在第16窟甬道发现积满写卷、印本、画幡、铜佛等的藏经洞。这成为载入中华历史的了不起的重大发现,也预示着敦煌学的产生。(版权归麻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所有,转载必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触碰右侧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