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乡歧亭,位于大别山南麓,新洲、.麻城、红安三县交界处。城中有东门、西门、南门、小南门.、北门、财门、府门七条街道,旁边有护城河.举水河和曾经为省城通向鄂东北的唯一通道――汉麻公路。所以称歧亭为古城,因为她有悠久的历史和曾经有雄伟高大的城墙……。
历史篇章
在远古时代,歧亭就有人类活动,小学老师曾带我们在小南门外的土坡上挖掘出石镰、石刀、石斧等古人类工具。98年【湖北日报】头版头条报道麻城扩建106国道时,在歧亭附近的‘余家寨’发现‘半坡村落’遗址。(可惜当晚被工程指挥部用推土机摧毁)
歧亭从名字推测在秦汉时期就进入较高人类文明,‘亭’为百户以上人家居住地,相当于县城,汉高祖刘帮举事前就任某地‘亭长’。 歧亭也曾是兵家重地,据说汉末绿林起义军就在歧亭起兵;‘赤壁大战’前曹操屯兵麻城,曾光临过歧亭。
据史书记载岐亭就有1500余年历史,南北朝时设岐亭为县,唐朝设岐亭文亭州,唐朝著名诗人、刺史杜牧视察亭州时,写下了“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千古诗篇。诗中‘杏花村’指的是歧亭旁边的桂阳岗村。
宋朝歧亭与黄州府合并,成为黄州府支府监管鄂东北四县的吏治,著名文学家苏东坡在黄州任知府时,其夫人就长住歧亭(现在的府门街),苏东坡常往返黄州和歧亭之间,励精图治,保一方百姓平安,并写下不朽的文字和诗篇,其中有‘别友人’‘歧亭五首’。他在歧亭建立了文书院(现今的戏楼院――因有古代戏楼而得名)引来不少文人墨客光顾。
据说明末起义首领张献忠从歧亭附近带领大批农民起义军转战南北,起义失败后定居四川成都。
清朝岐亭一带匪盗猖獗,朝廷派于成龙去往黄州府任同知.知府,以郡丞身份坐镇岐亭治盗。他深知盗贼多数为官府所逼的穷苦农民,对待案犯他主张慎刑,‘以教为主’。他铁面无私,秉公执法,对官匪勾结、欺压百姓的事严惩不怠,主张“澄清吏治”,惩治腐败,洁身自好,被百姓呼为“于青天”,民间还流传着“鬼有冤枉也来伸”的歌谣,成为一代廉吏的楷模,被后世传为佳话。
革命战争年代,歧亭是‘黄麻起义’的前哨;抗日时期,歧亭是国军兄弟抵御日军扫荡的关隘,使鄂东北人民免受日军蹂躏;解放战争时,林彪领导的四野在此打了一场恶仗,打垮白宗禧的一支主力,使鄂东北得以解放。
童年记忆
刚记事时我家原住城外,母亲带我进城去东门稻场看管土改分得的‘果实’( 有的是从地主家收的,有的是从庙中搬来的),来到城前,看到城墙依坡而建,婉延曲折,高大挺拔,婉如观音菩萨赐予的巨大的青白长方格袈裟,非常壮观。城门洞壁有两块铭牌,一块是城墙重修年代(清道光元年);一块写着国家二级保护文物。城门洞上有非常漂亮的楼阁,歧亭人称之为‘鼓楼’。其四角四根朱红色的大立拄顶着纹着金色龙身的横梁;正面、背面是精美的雕花隔扇;屋檐为镶有金边的翠绿色长方块砌成;屋顶盖有金黄色的琉璃瓦,四角翘起,顶部是装有兽头的琦角,显得雅致.威严。我左看右看、上看下看,不愿离去,心想这大概是哥哥所说的‘天安门’吧,全然把母亲交给我的任务忘记了。
解放前后这里商贸发达,商贾如云,有来自红安、新洲、大悟,有来自省城,有来自河南省。拂晓就听到小推车‘吱吱’声和农夫的吆喝声,整个上午在歧亭东门、南门、西门等主要街道上车水马龙、熙熙攘攘,有时挤得水泄不通,物品琳琅满目。东门街是鱼.肉.鸡.蛋.蔬菜市场;西门街是柴禾.山珍.野味.棉花市场;南门街米.面.五谷杂粮.日用百货市场;小南门街为铁匠.铜匠.银匠.木匠等铺面,销售生产资料。歧亭无愧于麻城三大集之首。
解放头几年这里的文化生活也很丰富。这里的人说‘正月是个玩月’,从初一到二十,天天都有四乡八档来的农民文娱队伍自发地来歧亭街表演:有舞龙、舞狮的,有‘划船’的,有玩‘蚌蚌精’‘虾兵海将’的,有‘高桥’队、‘秧歌’队、‘腰鼓’队、‘武术队’,络绎不绝。他们尽情地发泄翻身解放的喜悦,不在呼演技和宣传目的,突出的是‘普天同庆’的热闹气氛。歧亭的富户买来鞭炮、香烟、糖、前来助兴,期待着‘和平民主’新时代的到来。有一天我在一支腰鼓队中发现我的表姐,我喊她,她会意笑了笑(她的父亲、四叔参加了张国涛领导的四方面军。姑妈把表兄过继给大伯,表姐寄住我家,姑妈死后,她被大伯接回红安。后听说姑父去世,四叔任解放军某部师长。)晚上表姐在我家过夜,答应第二天带我进城玩。
第二天表姐果然带我到东门街、南门街、西门街、财门街转了转,城里城外大不一样:路面用大青石扳铺成,屋顶都有兽头,多数门面是精美的雕花隔扇,看起来非常雅致,典型的江南古镇风味。后来又到『百子堂』,它的前院院墙上半部系陶土烧成的各种动物鸡马牛羊…..等,外形粗犷而生动,线条简洁而流畅。院内有一棵参天古树,上面有五个鸟窝,一进门喜鹊叫个不停,出来几个尼姑迎接我们,她们个个眉清目秀、温文尔雅,我们参拜了观音菩萨、王母娘娘、送子娘娘,表姐说:只要心善菩萨会保佑你的。接着我们又到邻近的『海隐寺』,一阵阵梅花的幽香扑鼻而来,院内还架起一口大锺(后来我在西安碑林看到过),走进庙门远远看去,正堂耸立着巨大的如来佛像,下面是各路神仙,十几个僧人在大佛前念经。我们烧香拜佛后走进右堂,内面供奉着玉皇大帝、天官、天兵天将。走进左堂是阎王殿,有阎王、判官、牛头马面、小鬼,这时我控制不了自己,手直哆嗦,依偎在表姐身旁,表姐说:不要怕,阎王不会伤害好人的。
上学了,我们小学位于小南门与南门之间,正门有两个威严石狮看守着大门,教室除门窗外四壁用油布盖着。有一天几个淘气的男孩把油布拽下来,原来是罗汉菩萨,个个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听打钟的工友讲:这个寺庙有五百罗汉,分十二室(正好小学十二个班)就规模讲不亚于武汉的‘归元寺’,解放后改为小学;西、北门的两个寺庙分别改成乡公所和卫生院;歧亭还有‘观音寺’、‘了有道观’;小学的前面是戏楼和戏楼院,全是古式建筑,墙壁上可看到古人的铭文和诗赋;小学的右侧是关公庙,一代忠诚义士为后人所敬仰;小学的左侧是城墙,上面架起一口大锺,敲击时声音宏亮、深沉,方圆十几里都能听到,告诉学生作习时间,提示附近村民上工、收工时候,钟声给这个古镇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放学了,孩子们兴高采烈回家,迄今使我记忆犹新的是雨后从高处流下的雨水,清澈明亮,就像天源瀑布,沿着光滑的青石扳淙淙流淌,孩子们光着脚在水中戏耍,非常开心,常常乐而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