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魅力麻城 > 文化麻城 > 文化作品 > 正文

寻找“春风岭”

2017-09-27 15:47来源:
浏览次数:
浏览字号

寻找“春风岭

 凌礼潮

公元1080年的第一天,也就是北宋元丰三正月初一,苏轼就从京师动身,到黄州府去任。上个月,即元丰二年十二月,他被宋神宗贬为“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就相当于工作藉挂在水利部,下派任黄冈市军分区副司令员,但不准上班办公。

苏轼是因著名的乌台诗案差点被处死,后经宰相吴充、神宗的母亲曹太后甚至政敌王安石的营救,才保住性命。因此,此行不乏贬谪蛮荒之地的失意与惆怅,但毕竟是大难不死、脱离险地、重获自由,这让他一路上还是有着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轻松感。

正月二十这天,苏轼进入了麻城境内,写下了那脍炙人口的《梅花二首》:

春来幽谷水潺潺,的皪梅花草棘间。

一夜东风吹石裂,半随风雪度关山。

何人把酒慰深幽,开自无聊落更愁。

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

第一首诗写景,景中有情;第二首诗写情,情中有景!“一夜东风吹石裂,半随风雪度关山,应该就是诗人此行复杂心情的真实写照。此时的苏轼或者想起了唐代著名边塞诗人高适《塞上听吹笛》:“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亦或是欧阳修的《山斋绝句》:“正当年少惜花时,日日东风吹石裂。”

全诗明白易懂,只“的皪”一词稍显生涩。的皪亮丽鲜、光彩夺目的意思。这个词最早见于西汉文豪司马相如那篇著名的《上林赋》中,一共有两处一处形容明月珠子的光彩耀眼——“明月珠子,的皪江靡”,后一处是形容神女明眸皓齿笑容粲然——“皓齿粲烂宜笑的皪。苏轼将其用到梅花身上,可见他对这些风雪中挺立的梅花的钟情。我们不知道早春料峭的寒风中怒放的梅花,是否让诗人联想到自己坎坷的人生和多舛的仕途呢?因为这些梅花毕竟是开自无聊落更愁”,所有的情绪,都从这一个“落”字生

无论如何,这些生命力极强的梅花,给苏轼的印象是十分深刻的,以至于一年后的这一天,即元丰四年正月二十,他在从黄州动身再访麻城歧亭隐居的陈季常,路上,又想起了这些梅花:

十日春寒不出门,不知江柳已摇村。

稍闻决决流冰谷,尽放青青没烧痕。

数亩荒园留我住,半瓶浊酒待君温

去年今日关山路,细雨梅花正断魂。

诗末暗用了那首据说是杜牧写的《清明诗》,其意境所包含的情绪是可以想见的。反正只要一想起麻城,诗人脑海中首先就会浮现出那些寒风中、草棘间的“的皪梅花”。巧合的是,进入歧亭后,道旁又见梅花,诗人忍不住又吟道:

蕙死兰枯菊亦摧,返魂香入岭头梅。

数枝残绿风吹尽,一点芳心雀啅开。

野店初尝竹叶酒,江云欲落豆稭灰。

行当更向钗头见,病起乌云正作堆。

这首诗的题就叫《歧亭道上见梅花,戏赠陈季常》看来,麻城的梅花,已经成为诗人胸中挥之不去的一种意象

说道这里们不禁要问:这些漂亮的、让这位大诗人吟唱不已的梅花,到底在哪里啊?为什么连我们麻城本地人都不知道有这么一个美丽的地方!

从诗中的“半随风雪度关山”“去年今日关山路,我们可以知道这梅花盛开的地方,应该是从京师一路行来,进入麻城关山后的一个地方但是,这个地方是哪里?是否有一个地名呢?

直到十四年后的1094年苏轼才将这个地名告诉了我们!

宋哲宗绍圣元年6月,苏轼经历了又一次东山再起后,再被贬为远宁军节度副使,惠州(今广东惠阳)安置。惠州的治所在归善县,归善县城之西靠江处有一座嘉祐寺,寺旁有亭,亭周围有松树三十余株。苏轼经常到寺中小住故屡至亭下11月26日,苏轼又一次来到松风亭,忽见亭边梅花盛开,一下子触动了他那“麻城关山梅花”之思诗句不禁脱口而出:

春风岭上淮南村,昔年梅花曾断魂。

岂知流落复相见,蛮风蜒雨愁黄昏。

长条半落荔支浦,卧树独秀桄榔园。

岂惟幽光留夜色,直恐冷艳排冬温。

松风亭下荆棘里两株玉蕊明朝

海南仙云娇堕砌月下縞衣来叩门。

酒醒梦觉起绕树,妙意有在终无言

先生独饮勿叹息,幸有落月窥清樽。

苏轼还担心忽略首次披露的这关山雪梅所在地,还特地在首二后加上注释“予昔赴黄州,春风岭上见梅花,有两绝句。明年正月往歧亭道中,赋诗云:‘去年今日关山路,细雨梅花正断魂’”

原来,这个地名就是春风岭!春风岭上的梅花,已经升华为一种精神、一个形象,永远伴随着诗人的人生旅程。无论是遭谗遇讥,还是贬谪流离,她都会成为诗人无悔无畏、乐天知命的精神支柱。“春风岭”这个地名,也由于这位著名诗人的反复吟唱而名满天下了!

无论如何,我们终于知道了这个被苏轼隐瞒了十四年之久的地名——春风岭!

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路过麻城时前往黄州时,特意来到了这个老师念念不忘的所在,还未到岭下就诗兴难耐

竟陵南风稻新绿,梦泽悠悠伤远目。

春风岭上望齐安,太昊城边揽秋菊《将至岭下作》)

第二次路过春风岭,他又登高四顾、低回吟诵,久久不愿离去“东归已过春风岭,度尽千山路渐平。下春风岭》)

那么,张耒轻易就找到的春风岭,八百多年后的现在,我们能够确认其地,一睹芳容吗?

首先搬来旧县志查寻:

康熙《麻城县志“春风岭,一曰东界岭,一曰大安山意思是春风岭的所在有两种说法一种东界岭,另一种说法是在大安山岭。

东界岭在哪里?县志上没有介绍但查一下我们现在使用的二十二万分之一的麻城地图,东部木子店靠近安徽省金寨县处有一个长岭关,长岭关的东北不远有一个界岭既有”,又有界岭”而又在东自然就是东界岭了!更何况麻城东部只有这唯一一个名叫界岭的地方。但是我们知道苏轼从开封到黄州,是从光山县进入麻城的,而光山在麻城的西北角上,这位文弱书生怎么会绕麻城东部,然后再进入麻城呢?天下还不至于会有如此大傻瓜

大安山又在哪里呢?康熙《麻城县志》有载:

大安山,西距县二十五里。中有古刹山椒,名梅侯,俗呼梅花脑。古刹下岭,有石级,名百丈阶。自县西七里冈至此,踰白沙关,为宋达汴京道。

既有“梅侯”“梅花脑”,当然就可能有梅花。还不至此,最后一句,特别强调了这条路是“宋达汴京道”而且要经过一个“白沙关”。你看关山、梅花、驿道,所有的关键词都具备了,让我们简直就要一拍大腿——就这儿了!

然而,乾隆《麻城县志》却不同意康熙志那种公也有理婆也有理的和稀泥办法毫不犹豫地确定:“春风岭,在县东九十里,一名东界岭。”不过,它又不列出理由,让我们不知道到底是哪儿来的底气。看来,指望旧县志帮我们理出线索是没有希望的了!

现在的办法,就只有看看苏轼一路行来的路线,看能否还原他短短二十天的运动轨迹。

正月初一:离开京师开封,到陈州(今河南阳县在这里,他看到了诗文书画名家文同(字与可)的飞白体字,写了《文与可飞白赞》一文

正月十一:弟弟苏辙从南京(河南商丘)赶来陈州相别。《子由自南都来陈三日相别》

正月十四:苏辙别返回南京。有《今年正月十四日与子由别于陈州,五月子由复至齐安,以诗迎之》诗。

正月十八:苏轼过蔡州、新息,渡淮河,游光山净居寺。有《正月十八日蔡州道上遇雪,次子由韵二首》、《过新息留示乡人任师中》、《渡淮》、游净居寺诸诗。

正月二十关山进入麻城春风岭,有《梅花二首》。

这条路线清楚明白,那么,它对应的是麻城的哪一座关口呢?

我们知道,历史以来,麻城西北就有关之险。这五关自西往东分别是大城关、白沙关、穆陵关、黄土关、虎头关,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苏轼的路线应该是进入哪一

《宋史》记载,公元1219年苏轼过关山后的139年也就是南宋宁宗嘉定十二年,金人“分兵自光州犯黄州之麻城。跟苏轼一样是从光州过来的,真是无巧不成书!查金史》,记载较详:

三年正月,诏伐宋。以哈达为元帅右都监。三月破宋兵于梅林关,擒统领张时。又败宋兵马岭堡,获马百匹。又拔麻城县,获其令张倜、干办官郭守纪。

完颜哈达攻克的是“梅林关”好像跟我们想要找的五关无关好在两年后的公元1221年,也就是南宋嘉定十四年金兵再次进攻麻城时,又是走的这条路线。这次战争,《麻城县志》也有记载:

嘉定十四年二月己巳,金兴定五年,其将仆散安贞出息州洪门山栅。统制黄某团兵五千保黄土关,坚壁不出。安贞遣轻兵分为左右军潜登,别以兵三千直逼关门。翼日左右军会于山巅,俯瞰关内。守关者望之,骇愕不能立。中军急攻,夺黄土关,遂入梅林关。拔麻城。光绪《麻城县志》卷37《大事记》)

息县“息州”,其实是一码事。这一段话,基本上是从《金史》上抄来的,所以,《金史》的记载更详细:

金兴定五年复伐宋二月安贞出息州,军于七里镇。宋兵净居山,遣兵击败之。宋兵保山寺,纵火焚寺,乘胜追至洪门山。宋兵浚濠立栅,安贞军亟战,夺其栅。宋黄统制团兵五千保黄土关,关绝险,素有备,坚壁不出。安贞遣轻兵,分为左右军潜登。别以兵三千,直逼关门。翼日,左右军会于山巅,俯瞰关内。宋人守关者望之,骇愕不能立。中军急攻,宋兵溃,遂夺黄土关。遂入梅林关,拔麻城县。抵大江至黄州,克之。进克蕲州。(金史《102《布萨安贞传》)

你看,不仅过了息县,还过了净居山,烧了净居寺这不完全就是苏轼所走的路线吗?到此,我们可以毫不犹豫断定,苏轼当年就是从黄土关进入麻城!

一个深秋的晴天,我们专程鄂豫交界处,寻访“黄土关”。沿106国道往北,从福田河镇区分道,向西北方进入曲折盘旋的山间公路。在当地干部和村民的指点下,经枫树庙村抵达与河南新县田铺乡黄土岭村交界的一个分水岭上。岭上视野开阔,北望河南境内岗峦起伏,远山如暮霭;身后崇山峻岭,绿树葱茏。光黄古道从北边岭下隐约而来,经过我们脚下以后,再向南蜿蜒而去。

古道右侧有一处古庙遗址,村民说这里曾有一南关庙。我知道,对于北边的河南来说,这里当然是而依着我们这边,就应该叫“北关庙”才对!庙前有一条小径,顺着山谷向东延伸下去,村民说下边有一个废弃了的林场。

从岭头往北下山,道路越发蜿蜒屈曲,两边山壁峭立。行约五公里向左一个急转弯,视野陡然开阔,原来已经出了山口。山口是一片低丘地,上就是新县田铺乡的黄土岭村。跟村民们攀谈,他们都知道这里是原来属于麻城,是1932年设立新县(当时叫经扶县)时划出去的。

我们回头向来路望去,两之间,深涧傍路真个一座天然关隘,地势极为险要。黄土关设在黄土岭,正好守住山口。如此陡峭的山壁,不知道安贞将军当时是怎么指挥金兵“分左右军潜登的。难怪潜登的金兵在山顶会合后,能够俯瞰关内”!也难怪守关将士抬头一望,就“骇愕不能立”了。

回到岭上时,我们的内衣都已被汗水润湿了,大家都将外套脱下,放在车上,在古道边喝茶休息。

再一次凭高眺望之际,想象着苏老先生当年过关登岭一路行来的情形,《梅花二首》又一次在我脑际吟唱:

春来幽谷水潺潺,的皪梅花草棘间。

一夜东风吹石裂,半随风雪度关山。

猛然我意识到,这光黄古道上的分水岭,极有可能就是当年苏轼难以忘怀的春风岭!激动,让我心绪有些散乱线索需要清理,史料需要分析取舍需要比较还原历史并不是一件容易而又轻松的事。

回城以后,再重新审视一下原始资料,我有了以  点结论

第一梅花二首》的第一首点出时令幽谷、溪流和梅花以后,紧接着就是“一夜东风吹石裂,半随风雪度关山”。给人的感受是,诗人一过关山,就来到了春风岭上。从诗句的口气,如果说苏轼19日晚上是在黄土关外或关上住宿的话,其在春风岭吟成此诗的时间,最迟也当在第二天的早上或上午,而绝不会是在下午或更晚。北宋官至左丞相周必大,比苏轼生活的时代稍晚,他写过一篇《跋汪逵所藏东坡字》里面说右苏文忠公手写诗词一卷。《梅花二,元丰三年正月贬黄州道中所作。昨夜东风吹石裂集本改为‘一夜’。”汪逵所藏的是苏轼的“手写诗词”,就是说苏轼的亲笔字!也就是说,此诗的原句,本来就是昨夜东风吹石裂,被“集本”改成了“一夜东风吹石裂所谓集本”,就是指清人王文诰编辑的《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一书是苏轼诗集最流行的本子。这足以证明,苏轼入关后来到春风令的时间,应该是在正月二十的当天上午现在我们可以想象以当时的道路条件,进入关以后,没有三个钟头以上的时间,是难以到达这个分水岭的。只此一点,就足以否定《麻城县志》的大安山说因为黄土关大安山至少70公里以上。这个距离,苏轼即使用一天的时间都难以到达,又怎么能在大安山上吟诵那一夜东风吹石裂,半随风雪度关山诗句呢?

第二我们在前面谈到南宋金兵入关时,两次提到“梅林关” 第一次是公元1219年,元帅完颜哈达破宋兵于梅林关”;第二次是两年后,布萨安贞(又译为仆散安贞)攻入黄土关,“遂入梅林关”。这说明梅林关离黄土关很近,黄土关的南边。而且看梅林关这名字,应该是有“梅林”,即梅树满山的。再看看我们所在的这个分水岭黄土关的形势黄土关虽然陡峭险要,易守难攻,但地形狭隘,不可能驻兵。守关将士只能住在岭上岭上不仅地势高峻、视野开阔,便于瞭望,且宽敞平坦,便于部队驻扎可以想见,宋军当年只将少量兵士部署在关口守卫,一有情况,大批人马即可直驰下山,重兵固守不过,金兵只要攻下黄土关,就能长驱直入,一举拿下梅林关,因为梅林关是无险可守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史书记载都是金兵攻黄土关后,就“遂入梅林关”根本就不用再战原因。

第三上述两点前一点是从诗本身作的文本分析,后一点是从史料上所作的分析。那么现在,我们不妨再从地理上来讨论一下。我们知道,新县原来就是光山县的新集,1932年才设立经扶县,1947年改名为新县。我手头有一部民国二十五年(1936)的《光山县志略稿》先查查山川志》看看

光山自西南而东,绵亘二百里,环顾皆层峦叠嶂。其总脉远自桐柏经罗山,由五岳山、仙居岭经扶西境,矗起高峰为老君山;东二十余里为关山坳;转而北数里为睡观园;复正东起伏数十里为白沙关岭;又东三十余里为观音寨又东起伏数十里为东高山;又东四十里为春风岭;又东入商城境。

上述山脉的顺序,是由西向东依次罗列的。他们是:老君山关山坳睡观园白沙关岭观音寨东高山春风岭怎么样“春风岭”!而且就在光山与麻城交界处

其实乾隆《麻城县志》有一条介绍县前河”的文字,历来不被大家注意。这段文字隐藏着我们寻求的答案:

县前河有二源,一出河南商城之西……;一出光山县之东界岭,经黄土关南,为柏塔河。

看吧!光山县与麻城交界处有个“东界岭”,正在黄土关处,难道麻城县志所说的“东界岭”,就是这个东界岭?相对于麻边界的山脉来说,春风岭当然应该是在东部。我们再来看1990年才创修的《新县志》五关之一的穆陵关的记载:

木陵关:位于泗店乡,俗称西界岭。关设其上峭壁至为险峻有水北流入淮河

木陵关,亦称穆陵关,在白沙关之东,黄土关以西。既然叫做“西界岭”,不正是说明应当还有一个东界岭吗?可见乾隆麻城县志关于县前河的记载是很准确的。

至此,我才恍然明白,乾隆《麻城县志》所说春风岭,在县东九十里,一名东界岭。”就是因为后人看到旧志上说春风岭,一名东界岭而误以为春风岭在麻城东部的。我们如果将其改写成“春风岭,在县西北九十里河南新县交界处,一名东界岭,就不会有任何歧义了。

终于,在苏轼身后九百多年的今天,我们寻找到了这被历史的尘埃掩埋无迹的春风岭!一个月后怀着与第一次登岭时绝然不同的心情,我们又一次来到了这个楚豫交界的分水岭——春风岭上!清风吹来令人神清气爽。那叠嶂层峦,逶迤的山路,仿佛将人带到了千年苏老先生所处的时空之中,想象着遍岭盛开的梅花,让人情不自禁地随着诗人踯躅而前的脚步,吟起那轻快的诗句:

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

“想象着遍岭盛开的梅花”,是因为我们春风岭上没有看到梅花不过在苏轼过春风岭十余年后,诗人洪刍在春风岭上也没有看到梅花

春风岭上春风颠,杜鹃花下啼杜鹃。

花开花落春事晚,归欤当即秋风前。

原来他是晚春季节才过春风岭的,怪不得连杜鹃都没看到!稍晚洪刍的周紫芝可能欣赏春风岭上的“美梅”,否则,怎么会在病中还殷殷叮嘱他的好友王邦宪:

山城归路应残腊早寄春风岭上梅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触碰右侧展开